Family Story
- 首頁
- 家族故事
洛克菲勒家族基金會的投資遍佈全球,並在投資的過程中將美國的價值觀帶向了世界各地。基金會期望通過對貧困、醫療、科學、教育等社會領域的廣泛投資,來加強各民族之間的溝通和瞭解,以增進全人類的福祉。洛克菲勒家族在中國開展的慈善事業對中美關係的推動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加深了中美兩國人民之間的感情連接,也提升了洛克菲勒家族在中國乃至世界的影響力。研究洛克菲勒家族的中國情結,對探尋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超高淨值家族企業是否以及如何積極參與到世界事務中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

洛克菲勒家族的中國的情結離不開家族普世化的的慈善基因,正是由於不分國界的慈善事業,才使得洛克菲勒家族有了與中國的深度交流可能性。
在擁有了巨大的財富後,他也未忘記自己對上帝的責任。老洛克菲勒認為,自己是上帝註定的財富託管人,從有義務用這些錢去造福世人。

△18歲時的約翰·洛克菲勒
從最開始幾分幾角的施捨,到幾百萬元的持續捐贈,隨著時間的推移,老洛克菲勒捐贈的金額也在不斷增加。財富的捐贈速度,很快便跟不上財富的增加速度。
老洛克菲勒通過建立龐大的石油帝國為家族集聚了巨大的財富,形成了洛克菲勒財團,並最終壟斷了美國的石油產業。
△當時形容標準石油壟斷的諷刺漫畫
老洛克菲勒的石油托拉斯使生產的集中度不斷加強,但對中小企業和廣大消費者的利益造成了極大的損害。民眾開始對它龐大的規模和巧取豪奪的手段感到不滿,大規模的反托拉斯運動隨即在美國展開。
財富的增長給老洛克菲勒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為此他感到十分沮喪。老洛克菲勒認為:巨大的財富也是巨大負擔和責任,巨大的財富只會帶來兩種後果——不是巨大的好處,就是巨大的災難。
於是,老洛克菲勒開始思考是否要用自己的財富做一些真正有意義的慈善事業,他要給子孫們提供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避免子孫們遭受和他一樣的駡名。
血脈中的慈善基因,現實中的聲譽壓力,使老洛克菲勒選擇退出商業,由已成年的兒子和的得力的年輕助手管理標準石油公司,自己則專注於慈善事業。抱著對慈善事業的迫切渴望,老洛克菲勒不久就遇到了他未來的得力夥伴——弗雷德里克·T·蓋茨。
在蓋茨的幫助下,老洛克菲勒相繼投資建設了美國芝加哥大學、洛克菲勒醫學研究中心、洛克菲勒衛生委員會等慈善事業。
這種善舉如今在美國無人問津,卻是人們最需要的,也是慈善事業中最有前途的」——《洛克菲勒:一個關於財富的神話》作者榮·切爾諾評價道。
這些慈善事業既不會引發爭議,又廣受好評。慈善事業使老洛克菲勒在經歷了幾十年躲避辱駡的日子後,終於聽到了人們真心誠意的讚揚之聲,而這正是他夢寐以求的。
造福全人類
老洛克菲勒雖然已經成立了幾家大規模的慈善機構,並獲得了世人的認可,但他仍然覺得不夠。他想開創一項永久性的慈善事業,組建一個規模要超過他以往創立任何組織的基金會。
「通過它把錢投向教育、科學、藝術、農業、宗教、甚至提高公民道德等多個領域,這些基金組織將會成為美國社會的一個新的景象,其資金數目之大可以使任何一位掌管其中一筆基金的受託人,立刻成為公眾矚目的人物,大到能吸引整個文明世界的注意」——蓋茨建議道。
蓋茨的建議堅定了洛克菲勒的決心,他要建立一個單一、龐大的基金組織,其範圍是世界性的,其宗旨是「在全世界造福人類」。
上帝總是眷戀善良的人。老洛克菲勒不僅僅通過家族基金會實現了為人類謀福利的崇高使命,還通過基金會獲得了美國政府的免稅政策,來自國家的支持使他有更大的動力繼續慈善事業。
據統計1913年老洛克菲勒的私人財產已達到9億美元,而1937年他去世時,因為慈善事業的緣故政府僅僅收取了2600萬美元的遺產稅。

洛克菲勒家族與中國淵源頗深,在洛克菲勒基金會成立之初,中國就成為基金會最重要的海外捐助對象。
1)國土面積廣大;
2)人民窮困潦倒;
3)是唯一仍獨立存在的文明古國;
4)正處於深刻、全面的變革之中,正在向西方開放並不斷吸收新事物;
5)有一批極優秀的知識份子,既代表東方文化,又能成為傳播西方文化的載體。
老洛克菲勒認識到中國不僅有巨大的需求,而且基金會有責任去幫助中國,使中國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這項事業不僅會對一代人有利,對中國有利,還將為全世界未來的福祉做出重要貢獻。
美國人約翰斯通(Ernest Johnstone)寫給紐約差會負責人的信生動地說明這一點:
「現在我們幫助中國的時機已到,因為她已認識到她的需要,她的青年渴望學習西醫。當前我們可做的決不僅僅是為這個偉大的國家奠定醫學基礎,機會遠比這要大得多:我們可以塑造未來中國醫生的品性。」
「中國需要和平與秩序以便發展她那麼渴望發展的一切:學校、醫院、鐵路、商店、工廠。西方醫學在中國的前途很光明。這些人既能幹又獨立。讓我們一開始就把他們引上正道。一個老師有極好的機會影響學童,這也適用於中國。中國現在如饑似渴地吸收我們能給予的一切。」
以上這兩段話生動說明瞭洛克菲勒家族與中國結緣的時代背景:一方面以傳教士為先導的文化教育使者對中國的貧窮、苦難抱著悲天憫人的情懷;另一方面美國人從中國動盪局勢中看到了希望——既是中國新生的希望,又是美國可以影響中國的希望。
對洛克菲勒家族來說,他們堅信基督教精神是一種道德力量,而科學與理性則是社會變革的原動力,二者結合起來可以化腐朽為神奇,給中國帶來福音。而在那個時候,科學與理性也正符合先進中國知識份子的追求。基金會在中國建立的事業、宣導的精神,符合了當時中國進步的潮流。
小洛克菲勒最大的個人愛好就是收藏藝術品,從青年時代起,他就經常去百貨大亨本傑明·奧特曼家參觀各式華麗的中國瓷器。
1915年,銀行大亨J.P.摩根生前所擁有的中國花瓶公開拍賣,小洛克菲勒得知後被深深吸引。儘管此時他已經39歲,但他還是不得不向父親貸款,因為這批花瓶的價格高達200萬美元。為了獲取這筆貸款,小洛克菲勒給父親寫通道:
「瓷器是我唯一的愛好,也是我唯一想要花費金錢的地方,儘管這項愛好花銷不菲,但它十分安靜,低調而不張揚。」
這封信讓本來持反對意見的老洛克菲勒感動了,最終他將這批瓷器買下作為禮物贈送給了兒子。
從這個事情可見,小洛克菲勒對中華文化的迷戀已融入到了血液中,這種個人情結也促使了洛克菲勒家族與中國結緣。
從1913年成立開始到1949年退出中國大陸,洛克菲勒家族基金會對中國的醫藥衛生、文化教育、農村改革等事業進行了廣泛的關注和投資,幾乎在每個重要的領域都留下了足跡,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半個世紀中產生了難以估量的深遠影響。
基金會成立之前,洛克菲勒家族就對中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早在1908年芝加哥大學校長賈德生(Harry P.Judson)就告訴老洛克菲勒要以教育改造中國,如果在中國辦一所類似芝大這樣的大學,幾乎可以在中國引起「一場社會革命」。
「西方大學所體現的科學理性可以解中國現代化成功之謎,但是辦一所像芝加哥大學那樣的綜合大學由於種種條件限制行不通,而醫學是科學與教育、改造社會與改造思想的結合點,又是中國人民迫切需要的,特別是在政局動盪不安的中國,醫學最沒有爭議。」
後來洛克菲勒家族基金會又相繼派出了兩個考察團來中國進行更加細緻的考察,三次考察的結果讓接任家族基金會的小洛克菲勒下定決心,在中國的首都北京建設一個比肩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醫學院。
在此基礎上創立的協和醫學院成為洛克菲勒家族基金會在亞洲事業的中心。就專業水準而言,它有別於以前一切教會辦的醫學院,起點很高,代表了當時剛剛經過醫學教育改革後美國最先進的標準,使中國第一次有了世界先進水準的醫院和醫學院。
協和的選址和建築是具有象徵意義的,它體現了洛克菲勒家族基金會和小約翰·洛克菲勒本人的雄心:不惜工本打造一座「中西合璧的,有著宮殿式外觀的校園和醫院建築群」。
選址與故宮遙遙相對,用意是向中國人釋放善意:「這所建築所象徵的醫學院的宗旨於中國的最高理想和願望並非異體,而是一種可以溶入正在發展中的中國文明的機體」。這也體現洛克菲勒家族基金會一方面對中國古老文化的尊重,一方面下決心要用西方的科學教育改造她。
協和醫學院建築的內部設施,是當時最先進的西式設備,連門鎖、抽水馬桶都是從美國運過來的。
這樣的考究的設計帶來的花費是驚人的,協和醫學院的建築預算本只有100萬美元,到1919年底,建設學校的所有費用竟已達到750萬美元。
小洛克菲勒在協和醫學院落成典禮上宣佈:
「北京協和醫學院希望給予中國人民的,不僅是醫學科學,而且是思維發展和精神文化上西方文明的精華」。
開幕典禮成為了北京傳誦一時的文化大事件, 以至於胡適在後來的日記中回憶道:
「自有北京以來,不曾有這樣一個莊嚴儀式」。
協和醫學院的高規格不僅僅體現在建築等外在形式上,還體現在教育領域實實在在的踐行上。
嚴苛的教育及巨大的成果
為保證生源品質,協和規定,正式入學前需先讀三年預科,這一要求比同時期的美國還多一年。協和的醫預科不僅時間長,範圍也廣,從自然科學、英語,到看似與醫學無關的人文科學,都被包括進來。
在結束醫預科學習後,學生並不能直接升入協和醫學院本部,還需要通過入學考試。考試過關後,還要經過特殊的面試,教授請考生到家吃飯,邊吃邊談,談家庭、志向、對一些社會問題的看法等,過程中一律用英語對答。

△協和醫學院學生在實驗室上課

△協和醫學院學生外出實踐
最終能夠升入協和醫學院的只是少數。畢業於協和,日後成為中國著名泌尿外科專家的吳階平回憶道:
「1933年我考入燕大醫預科,全班共有52名同學,到1936年考協和時,卻只有15人被錄取。」
協和醫學院在實踐中也做出了不少成績,嚴苛高標準的教育使協和醫學院成為中國最早、最具現代化的醫學院和醫院。教學上,培養了如林巧稚、吳階平、諸福堂等一批頂尖名醫,為日後的中國醫學發展提供了種子和骨幹;科研上,對中國常見寄生蟲病、黑熱病和斑疹傷寒的研究等也取得了巨大突破。
這一時期,協和醫學院成為了亞洲醫學和研究方法的最高標準,對日本和印度的高等醫學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因為全文篇幅過長,為了閱讀者方便,我們分為了上下兩篇。上篇我們談論了這些話題:
1)洛克菲勒家族慈善事業的源起
2)洛克菲勒家族在什麼背景下結緣中國
3)洛克菲勒家族開展中國協和醫學院專案的始末
接下來我們會講述《洛克菲勒家族|百年中華情結》(下篇):
1)洛克菲勒家族是如何在戰爭陰影下堅持開展中國農村改革運動的
2)洛克菲勒家族對中美關係友好化的影響及在中國改革開放後對中國的交流投資活動
3)洛克菲勒家族百年中國情結是怎樣影響中國家族企業傳承及慈善事業的
原文發表於磐合家族講學社
洛克菲勒家族的中國的情結離不開家族普世化的的慈善基因,正是由於不分國界的慈善事業,才使得洛克菲勒家族有了與中國的深度交流可能性。
信仰的力量
約翰·大衛斯·洛克菲勒(老洛克菲勒)是一個虔誠的浸禮教徒。他從小有著濃厚的宗教信仰,認為自己的一切都是上帝給予的:上帝鼓勵人們正大光明地去掙錢,然後光明磊落地把錢花出去,而這些錢應該用在有益於人類的事業上。在擁有了巨大的財富後,他也未忘記自己對上帝的責任。老洛克菲勒認為,自己是上帝註定的財富託管人,從有義務用這些錢去造福世人。

△18歲時的約翰·洛克菲勒
從最開始幾分幾角的施捨,到幾百萬元的持續捐贈,隨著時間的推移,老洛克菲勒捐贈的金額也在不斷增加。財富的捐贈速度,很快便跟不上財富的增加速度。
「擁有大量金錢必定帶來幸福這一假設是錯誤的,極富有的人正像我們其他人一樣;假使他們因金錢而得到愉快,它來自能做一些自己以外的某些人滿意的事。」——洛克菲勒
慈善的魅力
除了從小在家庭裡受到的宗教教育,洛克菲勒的慈善意識還源於對家族聲譽的積極考慮。老洛克菲勒通過建立龐大的石油帝國為家族集聚了巨大的財富,形成了洛克菲勒財團,並最終壟斷了美國的石油產業。
「我們現在的這個企業就像一個無與倫比的帝國,正在向著世界上最大、最好、最富有的商業組織的目標邁進。」——老洛克菲勒。

△當時形容標準石油壟斷的諷刺漫畫
老洛克菲勒的石油托拉斯使生產的集中度不斷加強,但對中小企業和廣大消費者的利益造成了極大的損害。民眾開始對它龐大的規模和巧取豪奪的手段感到不滿,大規模的反托拉斯運動隨即在美國展開。
財富的增長給老洛克菲勒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為此他感到十分沮喪。老洛克菲勒認為:巨大的財富也是巨大負擔和責任,巨大的財富只會帶來兩種後果——不是巨大的好處,就是巨大的災難。
於是,老洛克菲勒開始思考是否要用自己的財富做一些真正有意義的慈善事業,他要給子孫們提供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避免子孫們遭受和他一樣的駡名。
血脈中的慈善基因,現實中的聲譽壓力,使老洛克菲勒選擇退出商業,由已成年的兒子和的得力的年輕助手管理標準石油公司,自己則專注於慈善事業。
抱著對慈善事業的迫切渴望,老洛克菲勒不久就遇到了他未來的得力夥伴——弗雷德里克·T·蓋茨。
「你的財富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你必須以比財富增長更快的速度分配財富,如果你不這樣做,財富將毀滅你和你的子孫後代。」——
蓋茨建議道。
在蓋茨的幫助下,老洛克菲勒相繼投資建設了美國芝加哥大學、洛克菲勒醫學研究中心、洛克菲勒衛生委員會等慈善事業。
△成立於1901年的洛克菲勒醫學研究所
這種善舉如今在美國無人問津,卻是人們最需要的,也是慈善事業中最有前途的」——《洛克菲勒:一個關於財富的神話》作者榮·切爾諾評價道。
這些慈善事業既不會引發爭議,又廣受好評。慈善事業使老洛克菲勒在經歷了幾十年躲避辱駡的日子後,終於聽到了人們真心誠意的讚揚之聲,而這正是他夢寐以求的。

△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
「在我的心目中財富英雄只有一個,那就是洛克菲勒,他是激勵我前進的偉大動力」——比爾·蓋茨。
老洛克菲勒對慈善事業的貢獻不僅在於他捐贈了巨額的財產,而且在於他確立了一種高效、科學的慈善管理體系。
△美國現代慈善的引領者——鋼鐵大王卡內基
「賺錢需要多大本領,花錢也需要多大本領。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的有益於社會。」——鋼鐵大王卡內基
造福全人類
老洛克菲勒雖然已經成立了幾家大規模的慈善機構,並獲得了世人的認可,但他仍然覺得不夠。他想開創一項永久性的慈善事業,組建一個規模要超過他以往創立任何組織的基金會。
「通過它把錢投向教育、科學、藝術、農業、宗教、甚至提高公民道德等多個領域,這些基金組織將會成為美國社會的一個新的景象,其資金數目之大可以使任何一位掌管其中一筆基金的受託人,立刻成為公眾矚目的人物,大到能吸引整個文明世界的注意」——蓋茨建議道。
蓋茨的建議堅定了洛克菲勒的決心,他要建立一個單一、龐大的基金組織,其範圍是世界性的,其宗旨是「在全世界造福人類」。
上帝總是眷戀善良的人。老洛克菲勒不僅僅通過家族基金會實現了為人類謀福利的崇高使命,還通過基金會獲得了美國政府的免稅政策,來自國家的支持使他有更大的動力繼續慈善事業。
據統計1913年老洛克菲勒的私人財產已達到9億美元,而1937年他去世時,因為慈善事業的緣故政府僅僅收取了2600萬美元的遺產稅。
洛克菲勒家族與中國淵源頗深,在洛克菲勒基金會成立之初,中國就成為基金會最重要的海外捐助對象。
歷史的安排
洛克菲勒基金會要實現一番大事業,就需要一片廣闊的天地,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就是最適合的物件:1)國土面積廣大;
2)人民窮困潦倒;
3)是唯一仍獨立存在的文明古國;
4)正處於深刻、全面的變革之中,正在向西方開放並不斷吸收新事物;
5)有一批極優秀的知識份子,既代表東方文化,又能成為傳播西方文化的載體。
老洛克菲勒認識到中國不僅有巨大的需求,而且基金會有責任去幫助中國,使中國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這項事業不僅會對一代人有利,對中國有利,還將為全世界未來的福祉做出重要貢獻。

△十九世紀初的北平
美國人約翰斯通(Ernest Johnstone)寫給紐約差會負責人的信生動地說明這一點:
「現在我們幫助中國的時機已到,因為她已認識到她的需要,她的青年渴望學習西醫。當前我們可做的決不僅僅是為這個偉大的國家奠定醫學基礎,機會遠比這要大得多:我們可以塑造未來中國醫生的品性。」
「中國需要和平與秩序以便發展她那麼渴望發展的一切:學校、醫院、鐵路、商店、工廠。西方醫學在中國的前途很光明。這些人既能幹又獨立。讓我們一開始就把他們引上正道。一個老師有極好的機會影響學童,這也適用於中國。中國現在如饑似渴地吸收我們能給予的一切。」
以上這兩段話生動說明瞭洛克菲勒家族與中國結緣的時代背景:一方面以傳教士為先導的文化教育使者對中國的貧窮、苦難抱著悲天憫人的情懷;另一方面美國人從中國動盪局勢中看到了希望——既是中國新生的希望,又是美國可以影響中國的希望。
對洛克菲勒家族來說,他們堅信基督教精神是一種道德力量,而科學與理性則是社會變革的原動力,二者結合起來可以化腐朽為神奇,給中國帶來福音。而在那個時候,科學與理性也正符合先進中國知識份子的追求。基金會在中國建立的事業、宣導的精神,符合了當時中國進步的潮流。
小洛克菲勒的個人情結
1913年,洛克菲勒家族基金會成立之後,老洛克菲勒就把慈善事業的重任交給了他認為正直、可靠的接班人小約翰·洛克菲勒(小·洛克菲勒)。
△早期洛克菲勒家族合影
小洛克菲勒最大的個人愛好就是收藏藝術品,從青年時代起,他就經常去百貨大亨本傑明·奧特曼家參觀各式華麗的中國瓷器。

△中國瓷器收藏
1915年,銀行大亨J.P.摩根生前所擁有的中國花瓶公開拍賣,小洛克菲勒得知後被深深吸引。儘管此時他已經39歲,但他還是不得不向父親貸款,因為這批花瓶的價格高達200萬美元。為了獲取這筆貸款,小洛克菲勒給父親寫通道:
「瓷器是我唯一的愛好,也是我唯一想要花費金錢的地方,儘管這項愛好花銷不菲,但它十分安靜,低調而不張揚。」
這封信讓本來持反對意見的老洛克菲勒感動了,最終他將這批瓷器買下作為禮物贈送給了兒子。

△小約翰·洛克菲勒
從這個事情可見,小洛克菲勒對中華文化的迷戀已融入到了血液中,這種個人情結也促使了洛克菲勒家族與中國結緣。
從1913年成立開始到1949年退出中國大陸,洛克菲勒家族基金會對中國的醫藥衛生、文化教育、農村改革等事業進行了廣泛的關注和投資,幾乎在每個重要的領域都留下了足跡,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半個世紀中產生了難以估量的深遠影響。
基金會成立之前,洛克菲勒家族就對中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早在1908年芝加哥大學校長賈德生(Harry P.Judson)就告訴老洛克菲勒要以教育改造中國,如果在中國辦一所類似芝大這樣的大學,幾乎可以在中國引起「一場社會革命」。
細緻的考察
於是在洛克菲勒的支持下,「東方教育考察組」到中國考察,隨之就在1909年提交了一份報告:「西方大學所體現的科學理性可以解中國現代化成功之謎,但是辦一所像芝加哥大學那樣的綜合大學由於種種條件限制行不通,而醫學是科學與教育、改造社會與改造思想的結合點,又是中國人民迫切需要的,特別是在政局動盪不安的中國,醫學最沒有爭議。」

△洛克菲勒考察團來華考察
後來洛克菲勒家族基金會又相繼派出了兩個考察團來中國進行更加細緻的考察,三次考察的結果讓接任家族基金會的小洛克菲勒下定決心,在中國的首都北京建設一個比肩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醫學院。
巨大的投入
>協和醫學院項目是洛克菲勒家族基金會在海外單項撥款數目最大、時間延續最長的項目。根據1947年的年度報告,自1916至1947的32年間,用於創建、維持和發展這所的醫科大學的撥款總數達到驚人的44,652,490美元。在此基礎上創立的協和醫學院成為洛克菲勒家族基金會在亞洲事業的中心。就專業水準而言,它有別於以前一切教會辦的醫學院,起點很高,代表了當時剛剛經過醫學教育改革後美國最先進的標準,使中國第一次有了世界先進水準的醫院和醫學院。

△協和醫學院舊照
協和的選址和建築是具有象徵意義的,它體現了洛克菲勒家族基金會和小約翰·洛克菲勒本人的雄心:不惜工本打造一座「中西合璧的,有著宮殿式外觀的校園和醫院建築群」。
選址與故宮遙遙相對,用意是向中國人釋放善意:「這所建築所象徵的醫學院的宗旨於中國的最高理想和願望並非異體,而是一種可以溶入正在發展中的中國文明的機體」。這也體現洛克菲勒家族基金會一方面對中國古老文化的尊重,一方面下決心要用西方的科學教育改造她。

△協和醫學院建造舊照
協和醫學院建築的內部設施,是當時最先進的西式設備,連門鎖、抽水馬桶都是從美國運過來的。
這樣的考究的設計帶來的花費是驚人的,協和醫學院的建築預算本只有100萬美元,到1919年底,建設學校的所有費用竟已達到750萬美元。
△小洛克菲勒一行從紐約到北京

△協和醫學院盛大的開幕典禮
小洛克菲勒在協和醫學院落成典禮上宣佈:
「北京協和醫學院希望給予中國人民的,不僅是醫學科學,而且是思維發展和精神文化上西方文明的精華」。
開幕典禮成為了北京傳誦一時的文化大事件, 以至於胡適在後來的日記中回憶道:

△新文化運動領導者胡適
「自有北京以來,不曾有這樣一個莊嚴儀式」。
協和醫學院的高規格不僅僅體現在建築等外在形式上,還體現在教育領域實實在在的踐行上。
嚴苛的教育及巨大的成果
為保證生源品質,協和規定,正式入學前需先讀三年預科,這一要求比同時期的美國還多一年。協和的醫預科不僅時間長,範圍也廣,從自然科學、英語,到看似與醫學無關的人文科學,都被包括進來。

△協和醫學院開學典禮
在結束醫預科學習後,學生並不能直接升入協和醫學院本部,還需要通過入學考試。考試過關後,還要經過特殊的面試,教授請考生到家吃飯,邊吃邊談,談家庭、志向、對一些社會問題的看法等,過程中一律用英語對答。

△協和醫學院宿舍

△協和醫學院學生在實驗室上課

△協和醫學院學生在操場打籃球

△協和醫學院學生外出實踐
最終能夠升入協和醫學院的只是少數。畢業於協和,日後成為中國著名泌尿外科專家的吳階平回憶道:
「1933年我考入燕大醫預科,全班共有52名同學,到1936年考協和時,卻只有15人被錄取。」

△協和醫學院畢業照
協和醫學院在實踐中也做出了不少成績,嚴苛高標準的教育使協和醫學院成為中國最早、最具現代化的醫學院和醫院。教學上,培養了如林巧稚、吳階平、諸福堂等一批頂尖名醫,為日後的中國醫學發展提供了種子和骨幹;科研上,對中國常見寄生蟲病、黑熱病和斑疹傷寒的研究等也取得了巨大突破。
這一時期,協和醫學院成為了亞洲醫學和研究方法的最高標準,對日本和印度的高等醫學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因為全文篇幅過長,為了閱讀者方便,我們分為了上下兩篇。上篇我們談論了這些話題:
1)洛克菲勒家族慈善事業的源起
2)洛克菲勒家族在什麼背景下結緣中國
3)洛克菲勒家族開展中國協和醫學院專案的始末
接下來我們會講述《洛克菲勒家族|百年中華情結》(下篇):
1)洛克菲勒家族是如何在戰爭陰影下堅持開展中國農村改革運動的
2)洛克菲勒家族對中美關係友好化的影響及在中國改革開放後對中國的交流投資活動
3)洛克菲勒家族百年中國情結是怎樣影響中國家族企業傳承及慈善事業的
原文發表於磐合家族講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