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傳承裡的常識 | 家族教育家族辦

April 11,2022
教育


培養接班人不是「哈耶北清」的本職工作。


從來沒有一所大學將培養家族接班人作為其本職工作。
從磐合所接觸的家族夥伴之中,80%以上都把子女教育看得非常重要,他們因此也將學校教育擺在了關鍵位置。然而,大學可能並不是培養接班人的最佳場所。
那哪裡才是呢? 情感和教育是我們在不同家族的家族成員口中聽到最多的訴求點。家族在教育上的關注和投入比普通家庭更多,整個社會也都在孩子教育上「殺紅了眼」。教育

被普羅大眾認為是階層躍升的必經之路,被富有家族認為是持續留在現有圈層或往上進入更高圈層的不二選擇。
如果我們把教育放在家族傳承的背景中,頂級院校的教育對培養優秀的接班人是否能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呢?從我們目前觀測到的有限案例來看,貌似並不能得到顯著性的結論。
在以下內容中,我們就名校教育對培養優秀接班人是否實際有效先做一點紙上談兵式的探討。

 

我們選取幾個大家普遍認為的名校價值來做作為討論的起點。
 

[1] 拓展眼界

這一點大家都非常認同。特別是全球排名靠前的綜合性大學,對於提升家族二代的眼界、格局以及其對整個世界的認識的作用極其明顯。作為越來越成為全球格局中領導勢力的中國,我們對外部世界的了解、認識和融入還遠遠不夠。
 

[2] 與牛人為武

以我的經驗來講,北大給我最大的財富就是向之前認為不可能的高度發出挑戰。
回想自己大學第一學年,在工學院學習結構工程的日子幾乎是地獄一般的體驗。周圍的同學五湖四海,身手不凡,很多大學裡才有的知識點他們在高中階段都已經會了,不少難題的答案對他們來講是無須證明的「顯然」,然而對我來說卻如天書一般難以理解。正是在這種由天才構成的殘酷環境中生存下來的經歷,讓我的各項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也明白了每一個人其實都有著無窮的潛力。

大學第二學年,我慢慢適應了與各種牛人為伍,並關注到雙學位這個領域。也正是這個經濟學的雙學位,完全改變了我之後的人生走向。因為增加了一個學位,每週課程的數量進一步增加,經常要在學校以外的夜宵餐廳裡趕工做作業。身邊同學同時在進修雙學位的數量最多的可以達到5到6個,非常不可思議。在學習能力上的牛人,北大實在是太多了。

到了第三學年,學習節奏越來越得心應手,於是我開始參加各種社團活動。這是在大學期間的又一次被虐。我發現不少優秀的社團負責人其實是大一或者大二的新生,在社交能力和領導能力都非常成熟。這對一個不善表達的理科生來說,是一項渴望獲得但並不擅長的技能。
因為前三年一直在主動找虐,所以大四過得比較順心。坦率講,我到了最後一年才找到一點念北大的感覺,才找到了與燕園的人與事之間共同成長的節奏感。共同成長,應該說是我們與周圍環境之間的最好關係。

在畢業之後,我們幾乎沒有再遇到過更高難度的「生存危機」。在北大的體驗也讓我確信與牛人為伍的價值非常之大,而這種價值基本上只有在名校中才有機會獲得。如果家族的二代有機會能進入哈佛、耶魯這些世界級名校,那麼收穫更是值得期待。
可是,為什麼有的家族將孩子送入了名校但貌似成長依然有限呢?孩子見到身邊牛人為何不能見賢思齊呢?

每一個人眼中的「牛」是不同的。有人佩服能解答難題的人,而有人佩服能讓別人解答自己難題的人。這是兩種不同的風格,一種對事,一種對人。我們會發現,不少家族的二代成員並不欽佩搞定事的能力,而更加欽佩搞定人的能力。其中的一個可能原因,是因為只有人際關係型的性格才能在一代強勢的個性之下生存。名校中雖然有很多學霸,但是這些學生多半能搞定事但不一定搞得定人,所以就不見得是我家孩子「思齊」的對象。我們認為這是名校教育會打折扣的其中一個原因。
 

[3] 終身學習的習慣

這個習慣非常重要。
磐合家族夥伴中的掌門人們大部分都有愛好學習的習慣。在我們曾經舉辦的幾次多家族所有成員共同參與的閉門私董會,每位家族掌門人都是家族成員裡筆記記得最認真的。掌門人的終身學習習慣,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家族持久延續的可能性。熱愛學習的人基本上都是相對開放的,而開放系統就不太容易出現無序(熵增)的情況。
名校中到處都是熱愛學習的人。這些人之所以熱愛學習,是因為他們找到了學習的樂趣,非常享受學習帶來的益處。然而,找到學習的樂趣並不一定那麼容易,而且樂趣也往往與學習的方式有關係。有人喜歡看,有人喜歡聽,有人喜歡講,有人喜歡做,這都是學習,但是一個教室裡如何能包括所有這些元素呢?

我們相信,有很多其實可以培養起終身學習習慣的孩子,因為在教育過程中沒有那麼幸運地遇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因此與學習和成長的樂趣失之交臂。無法見賢思齊和無法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這兩個問題背後的共同原因之一,就是即使是名校也無法提供足夠個性化的教育,因為個性化教育非常奢侈。
 

[4] 人脈資源

獲取高質量的人脈資源也是無數家庭願意不遺餘力把孩子送入名校的核心原因。
然而,無論是人脈資源還是任何其他資源,其是否能發揮作用都取決於我們想要拿資源來幹什麼?在我們周圍,有著這樣的家族第二代,他們可以為自己的一個小小創業項目讓老爸去動用非常上層的人脈資源。實際上,對項目的成敗起到更關鍵作用的是項目的商業模式,而資源僅僅是商業模式中的一部分而已。只要事情是對的,即使一開始沒有資源也並非不能成功。資源本身是逐利的,事情只要足夠好,資源就會找上門來。
進入了名校,獲得了寶貴的校友資源固然是好事,但是這些資源是不是最終能派上用場,在我們看來更多的取決於未來要幹什麼事而不是資源本身。

[5] 光環效應

另外一個不可忽視的名校價值就在於此。家族二代若能擁有名校的光環確實是給家族增光添彩。這種優越感所帶來的吸引力非常巨大,很少有人能夠抗拒。此外,由於家族一代有不少是出身貧寒,因此更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在知識文化的層次上面超過自己。
不過名校的光環作用是相對短期的,當一個人畢業10年、20年以後,光環留給他的價值大概率都會比不過他在社會上的實際成就。而對於家族而言,如果孩子未來沒有能做出一定的成績,那麼名校的光環會變得越來越空虛。是否能進入更好的社會資源圈層,還是要靠實力說話。

 


講完了好處,讓我們反過來看一下學校教育在培養家族繼承人上有沒有不足之處。名校本身並沒有什麼不足,我們討論僅是名校在培養繼承人方面的局限性。


[1] 確定性vs不確定性

院校的知識大部分是關於確定性的,而無論實業還是投資,都與不確定性脫不開關係。企業家經營企業的過程本身就是在大量不確定性的場景中做重大決策,這種面對不確定的能力是院校裡不容易培養的。
長期面對確定性的事務,那麼對不確定性就會產生恐懼和逃避,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和意願就會慢慢喪失或者根本培養不起來。這部分解釋了為什麼不少家族二代對接班的興趣不大。實際上,無論與什麼方式實現家族的傳承,都需要與風險做朋友。家族領導力的交接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風險很大的過程。


[2] 搞定事vs搞定人

課堂上的教學大部分與如何「搞定事」有關,如何「搞定人」的內容則比較有限。然而,搞定人是任何組織的領導者的必備技能。對於家族的第二代掌門人,更加需要學習如何用好能解難題的人而不僅是自己如何成為這樣的一個人。即使要去做「事」,更需要關注的也是把事選對能力(Do the Right Thing)而不是把事做對的能力(Do the Thing Right)。

如果要給這項技能劃分出一個門類,那比較相關的應該是心理學。但是課堂上的心理學大多是以「明白」人為目的而並不是以「影響」人為目的。「法」 (規律)固然很重要,但是「術」 (辦法)在實戰中更為管用。理想的場景是既可以學習到「法」,也能知道如何在遵循「法」的基礎上在實戰中發揮出「術」。這樣的學習條件並不非課堂可以提供。如何管理中國員工,在大洋彼岸的課堂上更是不會有。


[3] 過去vs未來

課本上的內容大部分是關於過去的,而家族第二代掌門人更需要的是如何面對未來。不少在課堂上所使用的案例往往已經很陳舊,現實中的經典案例,從出現到被解讀到被消化,本身也需要時間。而且,被大學教授解讀和被企業家解讀,得到的結果也是完全不同的。

即使在培養能快速上崗的職場專業人士方面,大部分院校的教育與實際工作場景也是嚴重脫節的。當然,培養職場專業人士也並非是大學的主要職責,這種脫節有情可原。
大學是學習「道」和「法」的地方,而不是「術」和「器」的地方。「道」和「法」是相對不變的,但是「術」和「器」卻經常要變。如何以不變應萬變,這個誰來教?貌似既不是學校的導師,也不是企業的老闆和家裡的父親。這個角色,實際上沒有人在擔任,基本上只能靠自己在社會實踐中去領悟。


[4] 專才vs 通才

擔當家族領袖是一項非常複雜的工作,需要的技能非常綜合。做中國式企業的領導人,往往也需要在各個方面都非常在行,更加偏向於通才。而學校教育更多是分專業的,走的是偏向於專才的路線。
專才的課本更容易寫也容易教。通才課本要怎麼寫、怎麼教呢?如果真的有導師能夠教,那麼首先導師自己必須是個通才。而這樣的導師可謂屈指可數,可遇而不可求。


[5] 課本vs實踐

這一點不用多說,只要是培養實戰人才,無論是家族掌門人還是職場精英,都需要基於大量的實踐。為了彌補實踐的不足,很多名校的同學從大一就開始到投行、投資機構和大型企業去實習。我們身邊的家族二代友人甚至在大學期間就已經有了自己的基金(當然資金大部分來自於家族一代)並開始做實打實的早期項目投資。從繼承人培養的角度,參與實踐一定是早比晚好。

[6] 講理vs不講理

學校是學習如何講理的地方,更適合培養研究分析型的人才。但是管理一個組織有時候需要「不講理」,需要剛毅果決,力排眾議,甚至與眾人「對著幹」,需要的是領袖型人才。
在領導力的培養上,客觀的感受是境外的院校比境內要好一些。除非是在商學院內,否則我們很難在國內的本科教育中發現好的領導力培養體系。

[7] 東方vs西方

東西方文化差異客觀存在,放在家族內部兩代人之間就可能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這個問題我們幾乎所有的家族夥伴都有或多或少的遇到。
家族二代在接受了大量西方教育之後回到國內容易水土不服,最典型的場景就是如何與家族一代進行有效的交流。因為價值觀、理念和行事風格差異巨大,兩代人之間就家庭、

事業和投資等關乎家族未來發展的核心問題容易出現嚴重的分歧。
直觀上看起來,好像是家族成員在接受了西方教育之後反而沒有能給家族的未來帶來更多幫助。我們認為,問題並不是出在西方教育上,而是出在家族忽略了對家族成員的東方教育,同時也沒有能力在家族主體之中同時兼容東西方兩種文化。關於這個問題,我們會在家族教育的後續話題中進一步做探討。
 

[8] 懷疑vs 相信

學校教育培養出了很多批判性精神,這種「敢於懷疑」的能力是很有價值的,但是它的一個「副作用」是容易讓人失去一些「敢於相信」的能力,雖然這可能並非是學校教育的本意。我們身邊的家族掌門人中的一大部分,之所以能夠有今天的成就,與當初「敢於相信」關係很大。

更加完美的狀態是既能敢於懷疑也能敢於相信。不難發現,很多優秀的創始人都具備一種能力,就是能兼容多種相互矛盾的思維方式的能力。對於某些人來說這種能力可能是天生的,但是對於更多人來講,我們相信它需要依靠後天的培養和實踐。


[9] 通用vs個性化

困擾教育行業的一大難題就是如何實現個性化教育。到了家族繼承人的培養上,個性化教育就更是變成了必選項。不區分個體差異而是用通用的教學方式能夠培養出合格繼承人的概率可想而知是很低的。名校可以把學霸培養成才,但是對「街霸」基本上是束手無策的。

大量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孜孜不倦地研究個性化教育的更好方法。如果我們確實有這樣的方案,那麼短期來講也僅可能是針對普通家庭的孩子所展開的個性化教育,而不是對於未
來需要掌管巨額財富的家族未來領袖。讓教育專家來解決這樣的問題也確實有點勉為其難,因為他們中的大部分並不了解富有家族和普通家庭的區別所在。

 


上面我們羅列了學校教育的價值和在培養家族接班人上的可能不足。應該講,院校甚至名校在培養家族繼承人問題上能夠起到的都是輔助作用,而不是主導作用。將家族二代成員送入名校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並不能解決問題。但是這並不是名校的錯,也不是家族二代成員的錯,而是我們的教育理念有問題。

我們不應當把培養人的責任簡單「外包」出去。其實,在家族二代教育中與二代成員在一起的時間最長的是老師,而不是家族成員。這本身就存在問題,因為老師怎麼可能知道如何培養家族接班人呢?如果家族二代在家族中得到的知識文化補給很有限,那麼怎麼會對這個組織有認同感呢?在這種情況下,二代成員對自己家族這個「品牌」的認同可能完全比不上「北清哈耶」。

此外,這種簡單外包實際上也浪費了非常多二代成員的成長時間。從幼兒園到大學本科畢業,總共需要花費的時間接近20年,基本上等於人生命的1/4。如果我們把一個人人生的最後1/4也去除掉,那麼實際上一個人可以用來產生價值或享受成人生活的時間也就是人生的1/2。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傳統教育模式的投資回報率並不算高,即便對於普通家庭的孩子,這個效率也並不理想。一入校就開始找實習,還沒有畢業就開始各種創業和投資,這些舉動代表了學生們並沒有「等」的耐心。我們認為,大家也確實沒有「等」的必要。

要培養家族二代領袖,毫無疑問需要高得多的教育培養效率。一名家族領袖所需要的能力組合也複雜很多,不少能力在校園場景也難以獲得。因此,家族自己組織和開展教育工作就成一件一定要做的事。


[1] 家族學院與美好生活

關於家族自己來辦教育的建議,我們與不止一位家族掌門人有過溝通,大部分都表示贊同。去年,我們家族夥伴中的第一所家族學院已在建設之中,學院取名為「美好生活學院」。顧名思義,美好生活學院就是要通過對知識和智慧的汲取和傳遞為家族世代帶去美好的生活。

△ 建設中的美好生活家族學院

形式是次要的,關鍵在於內容。有沒有家族學院和有沒有家族教育是兩碼事。家族教育也並非要做得像標準商學院一樣正經嚴肅,更重要的是讓家族成員們「聽得進去」,並最終可以「做得出來」。


[2] 完美的家族教育

那麼什麼是好的家族教育呢?至少,我們可以先從如何彌補學校教育在培養接班人上的那些不足之處入手。即:
 
- 能夠教授家族未來的領導者們如何面對不確定性的確定到來
- 能夠同時教授「搞定事」和「搞定人」的有效方法
- 能夠看到很遠的過去(經驗和教訓),為的是瞄準很遠的將來(願景和路徑)
- 擁有培養通才的體系和能力
- 用教練(實踐)代替教師(課本),「軍校」比「大學」更有用
- 能夠培養責任者而不是受害者;- 能夠實現東西方文化融會貫通,相得益彰
- 能夠以恰當方式建立起家族成員對家族的認同和歸屬感
- 必須實現教育的個性化。

除此以外,還可以對學校教育的優勢進行進一步的補充:

- 能夠拓展家族二代成員的社會視野
- 讓家族二代能結識更多實戰派的牛人
- 建立起學習型家族的氛圍
- 在拓展本土人脈資源上提供助力,協助家族二代做好對一代社會關係的繼承
- 協助家族二代建立起獨特的個人競爭優勢和領導力。


如果存在可以實現以上所有效果的家族教育形式,那麼它十有八九要具備以下的特點:

- 家族擁有屬於自己的完整教育體系;
- 在家族教育頂層設計之下,所有其他的教育形式都應當以組成部分的定位被囊括於其中(包括學校教育)。家族教育不是其他教育形式的附屬
- 擁有充沛的教育資源
- 由專人負責落地。


如何建立形式有效的家族教育體系,我們將會在家族教育的後續主題文章中繼續討論。
 

△  《家族傳承裡的常識》春節特刊

原文發表於磐合講學社 2022-04-11 


 

關鍵字搜尋

訂閱電子報

姓名
E-mai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