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傳承裡的常識 | 新生代領袖成長「五部曲」

December 16,2022
五部曲

 
「傳說」,是每一屆《家族企業雜誌》與中歐商學院聯合舉辦的家族企業傳承主題論壇的保留節目,一般由主辦方挑選的幾位家族新生代成員逐一發表演講。 有深思、有覺醒、有破圈、有跨界,2022年的傳說也一樣精彩。

有感於臺上5位新生代的演講,本文對磐合過往的家族新生代培養的經驗和體系也做了一次總結,希望能對其他在奮起中的家族新生代以及父輩們有所啟發。

 
2021年末,我們從當年內交流過的家族夥伴中挑選了96個家族,並對這些家族中的核心成員做了一次傳承問題的調研。 在家族新生代的角色中,有78%的被訪者在財富傳承(相對於財富的保全和增值)的相關領域有明確的訴求,佔比最高。其中,「個人成長」的訴求排列首位,接近1/4

如何實現快速而高效的自我成長,無疑是巨大壓力下的新生代們最為關注的話題。 如何培養出有足夠勝任能力的家族第二代領袖,也幾乎是每一個希望傳承百年的家族創始人必須面對的課題。

在筆者撰寫的《複利式成長:家族二代領袖的逆襲之路》一文中,我們對新生代如何實現壓力下的逆襲做了初步的探討,提出了複利式成長的方法論。 實踐中我們發現,在走上複利成長快車道之前,新生代們還普遍存在著更為根本的動力問題。 這些問題如同纏繞於身的無形藤蔓,使得不少新生代在起步階段要面對巨大的心理內耗,從而無法形成趨勢自我前進的正反饋機制。

基於此,在複利式成長的基礎上,我們將新生代領袖的成長進一步升級為五步曲模型,並通過在實踐中的運用來檢驗其可靠性。 我們欣喜地發現這樣的延展確實能更好地覆蓋不同家族新生代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大部分卡點,也同時覆蓋了新生代逐步成長為家族領袖這個過程的早期階段。

新生代領袖成長,特別是成長的相對早期,可大致分為五個階段,即獨立的人格責任者身份成長性思維 複利式成長 塑造新世界
 
△新生代成長的“五部曲”
在此次的「傳說」環節中,5位新生代嘉賓分別進行了發言。 後文中,我們將對這5位新生代進行一些分析(為避免不必要的誤解,下文將不指名道姓,而是以A/B/C/D/E嘉賓來代表他們,且與照片排列順序不同)
 

△ 5位新生代的精彩發言現場
獨立的人格是對「我是誰」以及「我不是誰」的問題的回答,是「脫離母體」的過程。 我們將其放在第一個核心步驟。

沒有獨立的人格和真正的自我,我們必然會在自己的生活中和重大的抉擇面前感到迷茫,更無法承擔來自的事業、家庭和社會的責任。 然而,獨立的人格卻不是一天就可建成的,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2021年度的調研中,我們發現存在獨立人格問題的新生代佔比約為26%(定性的判斷,具有較強的主觀性)

在新生代成長中要如何發展出獨立的人格,我們又可以大致分為4個階段。



[1] 自我覺知

自我覺知起步於「不知道自己是誰」和「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的階段。 新生代會處於這樣的階段,除了這是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以外,更因為不少新生代的自我身份感長期被父輩或周圍環境所「替代」,經常被外界告知自己是誰以及自己需要什麼。

在新生代成長的早年,這樣的做法(雖然很多時候並非有意為之)或許不會有什麼問題。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新生代自我覺醒的逐步臨近,外在的束縛與「內心的聲音」(C嘉賓)之間的衝突可能會顯得越來越難以忍受,進而產生希望逃離的想法,隨之而來的是與原有環境和周圍人物關係之間的摩擦。這種情況,我們在多個家族的新生代成長過程中都有見到。

認識到「我不是誰」以及「我不想要什麼」,是自我覺知的第一步。 並非那個「誰」和「什麼」有什麼不好,而是這個身份以及需求並非來自於自己的內心。 當我們還沒有找到「我是誰」和「我想要什麼」的答案之時的一個自然反應就是「出逃」(C嘉賓)這種離開在父輩看來可能是難以接受的,甚至會被誤讀為無能和「背叛」(C嘉賓) 這無疑增加了新生代去獨立尋找答案的阻力。

自我覺知能力的提升是一個過程。 這一項能力不僅僅能協助新生代找到屬於自己的人格,更有可能讓新生代對父輩的理解和認知提升一個台階,甚至未來協助父輩也走上更高的自我覺知的道路。

如同企業的問題大部分都是「一把手」問題,家族的問題同樣也是「一把手」問題。同時承擔著企業和家族「一把手」的家族創始人,經常無法在職業角色和家庭角色中做好平衡和切換,因為這確實太難了。大量家族企業的成功,都是以家庭/家族的某種失敗為代價的。這種失敗,在企業的發展壯大過程中影響不大,但是在企業的傳承交接過程中很有可能會帶來巨大的麻煩,這樣的例子幾乎隨處可見。

因此,家族新生代自我覺知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甚至可以撬動起家族現任領袖的自我改變。我們非常希望能夠有更多的家族父輩(如同C嘉賓的父親)能認識到新生代自我覺知的重要性,並願意支持新生代走完自我覺知的全過程。




[2] 面對阻力

相比於普通家的第二代,家族新生代的自我成就之路可能要難得多,因為里面增加了一份功課,就是不僅僅要找到自己,還得從一個不是自己的身份中先爬出來,然後再去找到真正的自己。實際上,即便是父輩眼中合格的新生代,也並不是一出生就能順利實現身份定型,而是需要新生代首先找到自己,再「回到」這個給定的角色中才有可能實現真正的勝任。讓新生代坐上駕駛座的前提之一,是先根據新生代的情況調整駕駛座。用他人的配置,即便是父輩的,也無法開好自己的車。

可惜的是,有很多新生代的「出逃」都以失敗告終或者長期卡在了過程之中。相對弱小的自我與由父輩構建的強大周遭環境之間的對決,如同一片舢板在狂風暴雨的海面上要努力地不被擊沈。然而,沒有這種出逃,就無法真正實現獨立。只有知道了「我是誰」和「我需要什麽」的答案,自我覺知才算告一段落段落。

激烈的矛盾沖突,會產生大量的自我懷疑(例如被質疑為無能和背叛)、迷茫、各種負面情緒以及雙方的很多徒增緊張氣氛的無效行為。然而矛盾和沖突,也是新生代進行自我觀察和探求的絕佳素材。也只有在這樣的場景之下,我們才能找到足夠的動力和耐心,去認真尋找那些情緒和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

幾乎所有能從父輩的影響下走出來並成為獨立個體的新生代,都經歷過了類似的過程。無疑,這個過程是折磨人的,並不會有一位大神劃開紅海,讓你大搖大擺地走出埃及。橫渡紅海可能九死一生,卻是涅槃重生的開始。這個過程是對一個人承壓、覆盤、尋找出路並付之行動等各項能力的巨大考驗,也是能讓新生代未來能把人和事都處理妥當的“速成班”,因此有著極高的性價比。




[3] 能量來源

內心的矛盾和沖突,意味著不同指向的能量正在彼此較量。此時,我們若能將對手方的聲音慢慢清除,就可以更多地聆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當“敵對”勢力的聲量慢慢變弱,內心的能量就會逐步占據主導。這個過程,需要獨處。

C在離開家族企業之後,加入了一位長者的公司並投身到一本關於家族傳承問題的著作撰寫工作之中。3個月的全情投入,給了C一段難得的獨處時光。沒有了原來的幹擾和壓力,自我的認知開始越來越多地浮現出來。逐步告別支離破碎的狀態,把自己重新拼起來成為一個“人”,讓自己與自己實現內在的同頻,就可以激發出真實而強大的力量。

一次下班之後,C獨自去吃完飯。那一時刻,C感到自己忽然看見了。“我看見了父親在早年也是一樣離開了家去創業,通過三年的能力來證明自己,要活出自己的人生價值。自己之前認為那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但是在那一刻,我理解了一個男人為了證明自己而必須要付出的代價。”

獨處的孤獨,帶來了深刻的自我反思,也幫助我們看清楚自己。這一些正是“觸底反彈”的開始。

當我們看清了自己,我們也就能看清了彼此。這種看見,如同兩個成年人之間的溝通,沒有對對方的過高期待,卻多了對自己的充分相信。雖然很多新生代並未在年輕時經歷與父輩一樣的艱苦創業過程,但是那種不甘平庸的特質同樣存在。這是兩代人之間容易忽略的彼此共性,也是兩代人能夠最終走到一起的重要紐帶。

強大的獨立人格,需要與環境之間的大量沖突和碰撞,需要在無數次被「擺布」之後來證明自身是否擁有破土而出的原始動力。在不少情況下,獨立人格在新生代的人生之中可能從未有機會真正誕生出來,這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




[4] 内在動力

經歷了破土而出的艱難,「我是誰」和「我想要什麽」的答案也會變得清晰起來。「我不是誰」和「我不想要什麽」,並不是答案,只有直面「我是誰」和「我想要什麽」的問題才可以。

在明確獲得了對身份的自我肯定之後,我們來到了終極問題:「為了誰」和「為什麽」。之前的提問聚焦於自己,而現在的提問則聚焦於他人。在這些問題的背後,藏著內在動力的真正來源。

在內在動力的來源上,兩代人之間可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第一代家族創始人的內在動力時常來自於改變貧窮的命運並獲得尊嚴,而家族新生代的內在動力則往往來自於自我的實現和對世界的影響力。這兩者分別位於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不同層次。背後的核心的原因,就是一代缺少的東西,新生代並不缺。

核心需求的不同,往往會帶來兩代人激烈的矛盾沖突。而實際上,兩種不同的動力是殊途同歸的。當我們改變了別人的命運,也就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就實現了尊嚴和影響力。也只有為他人創造了價值,才能為自己創造價值。所以,最後的答案都是「為了誰」這個問題上。

有一種看似合理的內在動力叫做「向父輩證明」。特別是在新生代自我覺醒的早期,父輩就是整個世界,因此向父輩證明就是向世界證明。為了要向父輩證明而誕生的內在動力,表面上也可以很強大,但強度卻是有限的。實際上,當我們能真正地向世界證明的時候,向父輩的證明也就順帶完成了。最終,我們可能無須再向任何他人來「證明」。

從「為了誰」和「為什麽」中生發而來的動力,不是虛弱、暫時和離散的外在動力,而是強大、堅定而聚焦的內在動力。「我是誰」和「為了誰」的答案,只能自己尋找,無法被他人告知。

領袖的誕生,必須從主宰自己的命運開始。當新生代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獨立人格,才能找到「我想要」和「別人想要」之間的關聯,找到能躬身入局的,也屬於自己的成年人身份,才有可能更好地承擔家族新生代的使命和責任。用別人的裝備,以別人的戰法,不可能在屬於自己的戰鬥中獲勝。

在現實案例之中,新生代所在的家族和社會環境,對他們形成自我獨立人格的壓制有時候是觸目驚心的。這種壓制,雖然很多時候是出於“愛”的名義,卻可以把一個充滿著可能性的年輕人變得弱不禁風且毫無建樹。

處在這種環境中的新生代要想實現人格的獨立,比普通人家的第二代要困難得多。 從另一方面,如果一名新生代能從這樣「惡劣」的環境中真正地走出來,那麼他所得到的成長回報也必將是驚人的,其所獲得的獨立人格也將是非常強大的。

在C的故事以及我們身邊的很多新生代的故事中,我們都看到了這個無比艱難的過程。 對家族新生代而言,這或許是一種宿命。
C的演講中共涉及3個故事,描繪的正是C自我尋找問題的答案的全過程。 這個問題就是:家族兩代人到底能否幸福地在一起。

責任者身份,就是要負責。 此處所說的負責,並不僅僅是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而負責,還要為別人的所作所為,特別是那些對自己實際上帶來到了煩惱甚至痛苦的所作所為而「負責」

我們與浙江大學一群企業新生代的課堂交流中,有一位同學問道,自己與一代的關係不理想,難以溝通交流,要怎麼辦才好。 我的回答就是:「誰痛苦,誰改變」。

如果給你造成痛苦的對方自己並不痛苦,或者沒有你更痛苦,對方哪裡來改變的動力,對方為什麼要改變? 這個道理聽上去非常「無賴」,但也非常真實,道出了破局的關鍵所在,也就是變局的必要性對誰更強,誰是變局的更大收益人,誰就應該更為主動的發起改變。 在家族兩代人的互動場景中,新生代往往也是更有靈活度來改變的那一方。 因此在改變的可行性上同樣佔據上風。

正如C在故事的結尾處所講:「二代有責任和能力去主動建構這樣的愛的關係。  凡事應求助於己 這不僅僅是一種獨立人格的表現,也是責任者心態的表現,更是長期困擾新生代成長的兩代人關係的破局之處。

對於自己所面對的痛苦和煩惱的深刻反思非常有必要,這是敢於做自己的第一步。 淤泥中才會長出蓮花 在盛放之前,我們需要把淤泥吃下去,一口一口,細嚼慢咽地吃下去,消化吸收,進而轉化為營養,最終產生能量,滋養強大的自我人格。

當我們變得強大,便會發現周圍人的「弱小」 C的父親患了眼疾需要入院做一個小手術,「換做之前,我會覺得去是多餘了,而且周圍總是圍著很多人,我也認為他是刀槍不入,這點小手術不是什麼事,但是這次C專門從外地飛了回去,到醫院探望。 父親看到兒子來了,問「你怎麼來了?」C只說了一句「我只是路過」



曾經的偉岸高大甚至兇神惡煞的父輩,現在在C看來卻是疲憊和脆弱的,是真正需要被照顧的人。

不少新生代,甚至一代自己都沒有意識到,時間並不站在一代的這一邊。 無論曾經是多麼的光輝榮耀,老去都是每一位家族創始人不得不面對的結局。 因此,一代的未來更加需要新生代的理解和體諒,需要新生代來為他們負責。 在兩代人的關係中,他們也是痛苦的,然而他們習慣了企業中的「利益」規則,卻不習慣家庭中的「愛」的規則,從而並不具備改變的能力。 新生代,不僅僅要反思自己,還需要反思父輩,不僅僅要為自己負責,未來也需要為父輩負責。 因為這件事對新生代而言,既必要也可行。

2021年度的調研中,我們發現存在責任者身份問題的新生代佔比約為20%(定性的判斷,具有較強的主觀性)  童年時期的愛的缺失可能是責任者心態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補償的心理可能同時存在於新生代和一代的身上。 當我們長大了而不再是一個孩子,貌似也失去了以孩子的身份去向父輩尋求補償的可能性; 而站在一代的角度,因為心中的愧疚會導致自己對成年後的新生代進行過度的償失。 不同於高度緊張的父子關係,這種看似柔情的互動卻是溫柔一刀」,一樣會導致新生代無法長大成人。 C說道,如何拒絕父親的「超額給予」也是新生代的必修課。

責任,是成年的真正標誌。 即便再也無法得到補償,我們也不應當拒絕承擔自我成長的責任。 當責任由新生代擔起,當改變從新生代發生,一位成年人也就誕生了。 而「當兒子成為了兒子」,那麼「父親也就成為了父」

成長性思維(Growth Mindset)是美國心理學家Carol Dweck提到的一個概念,描述的是人們對待新事務,新挑戰,或批評指責和失敗時,能開放的去接受和面對,並從中汲取有益的反饋從而讓自己不斷成長的一種思維和心態。 擁有這種心態的人不懼怕失敗,能將失敗視為獲得成功的經驗積累。 與之相對應的是害怕失敗,不願尋求挑戰的固定思維(Fixed Mindset)
 
 
成長性思維是我們真正走出「楚門的世界」(電影《The Truman Show》)的必備思維模式。 毫無疑問,外面的世界充滿著風險並會給我們帶來不時的挫敗感,而直面充滿未知和不確定的世界才是真正的出逃,是One Man vs the World的高光時刻,是真正的英雄故事的序曲。

在我們的調研中,存在成長性思維問題的新生代大約佔比為37%(定性的判斷,具有較強的主觀性) 社會、家人以及自己對自己的過高期待與自我能力之間的落差可能是導致新生代的成長性思維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
 
即便逐步脫離了被父輩壓制的引力區範圍,並不必然意味著新生代能夠以平常之心擁抱世界,新生代與他們的父輩有著相似的孤傲個性。 擺脫「舊世界」和征服「新世界」之間還有很長的道路,更不用說我們還可能依然保留著「舊世界」就是整個世界的認知殘留。 孤傲是家族創始人征服世界的武器,而對早年的新生代而言卻可能成為對世界過度防禦的盔甲。 因為敗在別人面前,比敗在父輩面前要難接受得多。

放棄固定思維而選擇成長性思維,意味著以開放的心態去承認自己暫時的渺小和不足,並敢於放下防禦,敢於從高高的自我保護的愚昧山峰」上滑落下去,以西天取經的姿態開始攀爬漫長和艱辛的開悟之坡 這對任何人而言都是需要勇氣的。 正如C傳說說道,自己35歲重新開始的那段時間是非常奢侈的

實際上,每一個人都是從無知起步,這並沒有什麼丟臉的地方,我們無須為此感到羞愧。 每一人的成長也必須自己去登上「開悟之坡」,包括父輩也是一樣。 父輩們在人生的後半程甚至需要從頭開始攀爬新的山坡。 在上手階段,我們往往會弄得自己鼻青臉腫,但這是必經之路。 遲遲不敢上手,會讓自己變得越來越不敢上手。 能敢於從頭起步和從零開始的新生代們,值得大家的掌聲。

成長性思維更是走向複利式成長的起點,這意味著我們已經為日後一次次重蹈埋頭啃淤泥的覆轍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而迎接我們的也將是一朵又一朵盛開的蓮花。

複利式成長是本社在新生代成長命題的持續探索中所發現的一條可能路徑。 相比於普通家庭的第二代,新生代的成長需要以成為未來家族領袖為目標(領袖的定義並不是單一的),並需要同時面對時間短範圍廣 要求高三種挑戰,因此對成長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們也發現不少新生代的心理壓力是巨大的,有一些還伴隨有顯著的心理問題。 所以,在應對以上三重挑戰的基礎上,我們也需要同時考慮不同新生代的特質差異,選取個性化的路徑,讓新生代的成長不違反成長的一般規律,不造成過大的壓力, 讓成長在略微輕鬆的過程中循序漸進、穩步前行。

在我們的調研中,在複利式成長方面存在成長效率問題的新生代大約佔比為77%(定性的判斷,具有較強的主觀性) ,也就是大部分的新生代成長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為了打出複利效果,我們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首先,是獲得內心的篤定 淺嘗輒止和朝三暮四是成長效率不高的頭號殺手。 這裡的原因,除了害怕面對失敗以外(見上一章節的討論),往往還與新生代還未真正找到我是誰我需要什麼以及為了誰為什麼的答案有關。 要找到答案並不容易,這是需要時間的,但是我們依然有辦法讓答案來得略微更快一些。 實際上,這個答案就是在激情能力模式的共振地帶之中。 本文的前幾個章節回答的是激情的問題,本章節講述的是能力的問題,後一章節涉及的是模式的問題。

其次,是要認識到成長必須符合規律,先慢後快,否則未來用於回補空缺口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代價。 不時有新生代的夥伴傾訴說自己的壓力太大了,但是必須要扛下去,因為沒有選擇。 而實際的情況可能是因為前期希望快速出現成效而高歌猛進開展了太多的或太難的工作,遺留下了很多問題到後期終於顯現了出來。 雖然前期的速度飛快,但是基本功的不足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是會成為障礙。

最後,是要在成長過程中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做人做事體系,並持續進行反覆運算  這才是複利式成長能力先慢后快並持續加速的核心原理。 在現實場景中,我們發現新生代的身邊其實充滿著有利於成長的各種資源,例如一代的身上就有大量的經驗和教訓可供吸取,但由於上手階段的新生代段位不高,因此很難直接向一代進行有效的學習。 在兩代人之間,需要搭建適合新生代攀爬的成長階梯(我們稱之為天梯,把成長過程變成有更頻繁正反饋 效果的升級打怪過程,而不是長期缺乏正反饋機制的自我領悟過程。 實際上,自我領悟在成長的前期效率很低,在後期才能發揮真正的作用。

在過去的幾年中,我們也在不斷總結阻礙複利式成長效應的核心卡點,包括單次成長的有效性,長期成長的持續性,新生代個人多線程並行成長中的體系性 問題,以及不同個體和思維特質新生代成長中的個人化問題。 我們希望這樣的努力能夠協助更多新生代走上個人成長的快車道。

英國小說家毛姆曾說,人類之所以有進步,主要原因是下一代不聽上一代的話了。 隨著新生代的成長達到一定的階段,自然就會出現對周圍環境的改造慾望,以及對塑造理想中的新世界的嚮往。 此時,他們會再一次遇到來自一代的強大阻力。 前一次是因為要「離去,這一次是因為要歸來

家族傳承中的必選動作就是「換司機」,然而一個座位上沒法有兩位司機。 為了避免出現兩個司機之間的紛爭,在一代有足夠意願、二代有足夠能力以及兩代人有足夠的默契 之前,對換司機的做法要比較慎重。

新生代對於新世界」的塑造,往往也是在一代的舊世界的基礎之上。 因此,這樣的塑造實際上也是兩代人之間的團戰 對新世界的勾畫,既然有繼承,也需要有創新。

在我們的調研中,在塑造新世界自主創新方面存在問題的新生代大約佔比為51%(定性的判斷, 具有較強的主觀性),說明有一半的新生代還沒有找到最合適的方法來建起自己的新世界。

從我們的長期觀察,在企業交接班場景中,基於「舊世界」的「新世界」建設大概有幾種方向可供選擇:
  • 跨界:開發產品使用的新場景,將企業的核心能力運用於其他相關領域,或將其他行業的核心能力運用於本領域。 例如「傳說」嘉賓的中ABD,將服裝、剪紙等的傳統藝術內容運用到了家居和奢侈品等領域,也將互聯網的流量傳播模式運用到了本行業之中;
  • 數位:數字化轉型是放在所有企業面前的必選道路,也是本次論壇的核心議題;
  • 全球:全球化是大部分一代不曾涉獵的領域,對新生代而言則具有藍海屬性。 例如「傳說」中的嘉賓E從海外歸來后説明家族企業打通國際化路線;
  • 資本:資本化是不少家族企業的發展路徑之一,當然也有很多家族在主業上選擇遠離資本化,而在第二曲線或投資領域選擇資本化;
  • 升級:指代在現有業務模式的基礎上,持續不斷地在經營管理上的進行升級。 這是一條比較難走的路,適合一小部分有志於企業經營的新生代。
站在家族企業維度上的創新,也可以用財務報表的分析邏輯來對應。 例如跨界和全球化對應營業收入和毛利率,數字和升級對應了費用的降低,資本對應了投資收益和擁有者權益的優化。

以上所有的新世界」路線,都基本滿足了一個條件,就是實現兩代人之間的「差異化競合」 兩代人要想有比較理想的團戰效果,必須要留意相互之間的差異化,並處理好彼此之間的競合關係。 這一點對應了我們在上一章節中提到的新生代的「模式問題。 所以,在模式這個維度上,除了要與激情能力相匹配外,也要適當考慮與一代的團戰關係
上文我們用五個章節的篇幅,在複利式成長的基礎上,描繪了新生代追求獨立人格,走向持續成長的領袖之路的一般路徑。 在這一條路徑上,新生代往往需要走過獨立的人格責任者身份成長性思維複利式成長 塑造新世界這五個階段,既我們所說的五部曲這五部曲並非完全的前後關係,而是一個持續不斷的、相互重疊的螺旋上升的過程。
 

△新生代成長“五部曲”中的卡點分佈

 
五部曲既是新生代自己要去經歷的過程,也是周圍人可以異同協助支援和共力的過程。 根據我們的實踐,父輩們在此過程中也有非常重要的角色需要扮演,而外部家族辦公室團隊的參與,更可以協助新生代突破關鍵卡點,提升成長效率並營造兩代人之間更好的團戰氛圍。
 

△新生代成長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

 
我們後續還將在更多的新生代成長場景(如家族投資能力建設、家族辦公室建設)和新生代團戰場景(如新生代團隊建設)中,進一步完善複利式成長的方法論體系,並希望能在不遠的未來與大家做更為深入的分享與交流。

關鍵字搜尋

訂閱電子報

姓名
E-mail
TOP